计税基础怎么理解(计税基础怎么理解例题)

今天给各位分享计税基础怎么理解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计税基础怎么理解例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联系电话我们!

本文目录一览:

  • 1、计税基础怎么理解 如何理解计税基础
  • 2、怎么理解计税基础?
  • 3、资产的账面余额和计税基础之间要怎么理解?
  • 4、计税基础怎么理解?
  • 5、什么是计税基础?如何理解?

计税基础怎么理解 如何理解计税基础

1、税基础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资产或负债在计算以后期间应纳税所得额时,根据税法规定还可以再抵扣或应纳税的剩余金额。分为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

2、资产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某一资产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成本-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

3、负债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一般负债的确认和清偿不影响所得税的计算。

怎么理解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某一资产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 成本—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帐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一般负债的确认和清偿不影响所得税的计算。

爱思助手温馨提醒:

以各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时入账价值基本上是被税法认可的,即取得时其账面价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

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会计上的基本计量模式是“成本-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与税收处理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1.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产生的差异

2.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

账面价值=实际成本-会计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收累计折旧

举例说明,企业拥有一项资产(比如说存货),账面价值80万元,企业为了收回账面价值80万元的存货,必然将其卖出(转让),这样企业就取得了经济利益,假如说得到的经济利益为90万元。

企业得到这90万元的经济利益应该上交企业所得税,如果让企业按90万元直接乘以所得税税率(假定为25%),企业肯定是不乐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90万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减去80万元的主营业务成本后的余额1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然后再乘以所得税税率。

所得到的结果就是该企业应该上交的所得税。这样做企业才会觉得合理。那么这里被税前扣除的80万元,就是税法规定的这项存货的计税基础。

举过例子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理解资产计税基础的定义可能就会感觉到相对容易一些了。

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如果有关的经济利益不纳税,则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面价值。从税收的角度考虑,资产的计税基础是假定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进行核算所提供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应有金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计税基础

资产的账面余额和计税基础之间要怎么理解?

用固定资产来给你举例说明

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就是初始入账金额,假设是1000,而资产的计税基础,从定义上说有点拗口,你可以认为就是按照税法规定可以未来税前扣除的金额这两个概念,都存在一个时点的问题(资产是时点数据)

在购入固定资产的时候,其账面余额和计税基础都是一样的1000,但是以后计提折旧,假设按照税法规定应该计提100,实际上你提了200,这样账面余额还是原来的1000 (账面价值是1000-200),但是基础就变成了1000-100通俗地讲,账面余额就是会计上确认的资产成本,而计税基础是税法上承认的资产成本。产生的原因是会计和税法规定不一致。

最简单的就是购买资产,有一部分金额没有合法票据,在会计上可以计入资产成本(账面余额),但税法上这部分金额是不被承认的,导致计税基础会低于账面余额。

补充一下,除了原值不同外,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也是两者产生不同的来源,只不过这两项属于时间性差异。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什么差异?

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这时候要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资产的账面价值比计税基础大,无法全部税前抵扣该项资产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两者之间产生的差额就需要缴税,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比如一项资的产账面价值为150万元,计税基础为100万元,两者之间的50万差额会增加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因此在符合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计税基础怎么理解?

专业的说法,计税基础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资产或负债在计算以后期间应纳所得额时,根据税法规定还可以再抵扣或应纳税的剩余金额。

计税基础不仅仅是财务的抽象概念,更是税法的执行确认,计税基础不仅仅是财务报表,更反应税务处理方法的处理。

举例

未来可能会发生的费用是100万(负债的账面价值),按税法规定只有80万可在税前扣除、抵减应纳税所得额,20万不可在税前扣除,这个不可在税前扣除的20万就是负债的计税基础。

通常负债中的计税基础是一样的,不会产生差异。但也会有一些个别情况,比如确认了一项负债的同时确认了费用,按照税法的规定,这个费用会计上确认了,但是税法中不认可。在未来实际发生了之后可以进行税前扣减。


什么是计税基础?如何理解?

计税基础是2006年发布的《企业新会计准则》中提出的概念。它分为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两类内容。

通俗的说计税基础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资产或负债在计算以后期间应纳税所得额时,根据税法规定还可以再抵扣或应纳税的剩余金额。分为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

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某一资产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成本-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

爱思助手温馨提醒:

如果有关的经济利益不纳税,则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面价值。从税收的角度考虑,资产的计税基础是假定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进行核算所提供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应有金额。

以各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时入账价值基本上是被税法认可的,即取得时其账面价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

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会计上的基本计量模式是“成本-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与税收处理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1、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产生的差异

2、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

账面价值=实际成本-会计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收累计折旧

负债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的理解

负债的计税基础 = 负债的账面价值 — 未来期间税法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

= 负债的账面价值中,未来不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

负债产生的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账面价值-(账面价值-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计税基础

计税基础怎么理解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计税基础怎么理解例题、计税基础怎么理解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上一篇 2022-11-11 13:04:59
下一篇 2022-11-11 13:06: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