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原文)

今天给各位分享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知识,其中也会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原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联系电话我们!

本文目录一览:

  • 1、IPCC评估报告系列解读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影响显著
  • 2、某院士认为证明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排放有关,现在有科学解释反驳或证实吗?
  • 3、2024年发布的ip 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为什么制定提供了主要的科学支撑

IPCC评估报告系列解读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影响显著

专家: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 孙颖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毋庸置疑的是,自工业化以来,人类的影响已使大气、海洋和陆地持续变暖。

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一直是IPCC历次评估报告的核心内容。从第一次评估报告到第六次评估报告,随着科学界对气候系统变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程度的评估信度也逐渐提高。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孙颖表示,这种认识的加深得益于观测资料的增加、气候模式性能的改善以及归因方法学的改进。

评估变量更全面 内容更系统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基于全球最新的观测和模式结果,用一章的内容系统评估了人类活动对大气和地表、冰冻圈、海洋、生物圈以及气候变率模式的影响。

孙颖表示,与第五次评估报告相比,此次评估的变量更加全面、内容更为系统。评估的成员不仅包括传统的气候变量,如气温、降水等,还增加了生物圈等其他圈层变量,从而减少了对单一变量评估带来的不确定性。

此次报告采用了参与第六次国际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气候模式。与第五次(CMIP5)的模式相比,CMIP6增加了更多的试验,从而使不同人为强迫因子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可以进一步被认识和量化,使得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得以加深。

在气候系统的不同圈层,包括大气、海洋、冰冻圈和地表气候变化等指标的变化中,均可检测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影响与模式模拟和基于物理机制预期的理解相一致。自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使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这一评估结论的信度在第六次评估报告里面进一步提高。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信号愈发清晰

近年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与工业化前(1850-1900年)相比,2024-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09 。孙颖表示,由于对不确定性理解的改进以及持续的变暖,第六次评估报告可对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的变暖进行归因,而第五次评估报告只能对1951年以来的变暖归因。换句话说,人为信号的检测从第五次评估报告的1951年提早到了1850年,明确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由于全球气温持续升高,人类活动的信号愈发清晰。“但将观测到的变暖归因于某种特定的人为强迫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孙颖补充道。

此外,与1951-2024年相比,1998-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升温速率存在一个短暂变缓的现象。孙颖解释说,升温变缓是暂时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太平洋年代际变化以及太阳活动和火山爆发的变化部分抵消了人为活动导致的地表变暖趋势。在此期间,全球海洋热含量仍在持续增加,表明整个气候系统是持续变暖的。

2024年之后,全球平均气温急剧升高。数据显示,2024-2024年这五年至少是自1850年有仪器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

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降水也产生了不小影响。孙颖表示,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活动很可能影响了大尺度的降水变化,在北半球中高纬陆地降水的增加中就检测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此外,人类活动还影响了湿润的热带和干燥的亚热带之间纬向平均降水差异的增加,1979年以来南半球夏季降水在高纬度地区增加和在中纬度地区减少都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

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呈现多发频发的态势。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和大多数大陆极端冷事件和极端暖事件变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强迫。近几十年全球陆地强降水加剧也可能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孙颖表示,由于最新的CMIP6检测归因模式比较计划资料的使用,第六次评估报告对于大尺度极端温度的变化归因更明确,指出温室气体强迫在极端气温变化中占主导作用,而在极端降水的变化中,温室气体的作用也可以在一些指标中检测到。

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进一步明晰

相较之前的评估报告,第六次评估报告进一步明晰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在气候系统的多个圈层中检测到。

在冰冻圈,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北极海冰损耗的主要驱动因子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孙颖指出,尽管模式对北极海冰平均状态的模拟存在很大差异,但所有CMIP5和CMIP6模式都再现了近几十年来海冰范围和厚度的缩减。

此外,北半球1950年以来春季积雪的减少也与人类活动有关,CMIP6模式比CMIP5模式更好地再现了北半球积雪的季节变化周期。同时,人类活动也很可能是最近全球范围内几乎普遍发生的冰川退缩的主要驱动因子,比如过去20年格陵兰冰盖表面融化很可能是受人类活动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热含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极可能是人类活动。孙颖表示,综合考虑冰川、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和热膨胀的贡献,人类影响至少是观测到的1970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主要驱动因子;而观测到的海洋热含量的增加已经延伸至深海,工业化以来(1850-2024年)海洋上层(0-700米)、中层(700–2000米)、深层( 2000米)分别吸收了58%、21%和22%的热量。此外,人类活动也影响着海洋盐度,主要表现为20世纪中期以来海洋表层和次表层盐分低的区域变得更淡,而盐分高的区域变得更咸。

在生物圈,同样检测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海洋酸化与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关系密切,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能导致植物生长施肥效应增强等。

孙颖指出,更多的证据和更新的资料均支持了人类活动是工业化以来大气、海洋和陆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这让我们对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我们把握未来方向、采取行动和选择应对方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某院士认为证明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排放有关,现在有科学解释反驳或证实吗?

在我们理解气候变化时,混淆波动与变化,会很容易做出错误的趋势判断。尤其是短期的趋势。钱

老师找到了1998年这个高点,并在这个点做出了未来三十年降温的判断,可向下的箭头并没有持续

太久,我们也迎来了炎热的2024年夏季。

钱老师没有预测正确,但这种短期波动确实存在,也有研究价值。海洋吸收了91%的太阳辐射,海

洋与大气之间的关系稍微动一动,就会导致气候这个复杂系统出现巨大变化。

一、厄尔尼诺现象大家都知晓,此外还有更多长周期的作用机制在研究之中,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太平洋十年涛动PDIPO等等。这些研究能帮助解释global warming hiatus,也能帮助做出更准确的

冷热预测。在各个尺度上把问题越做越细这就是科学研究的态度。其次,丁仲礼老师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不确定性上,你如何知道你算的碳排放总量是对的呢?。后续关于减排方案的讨论围绕如何建立公平的国际责任体系。

回看这个问题,丁仲礼不仅完全没有否认全球变暖与人类温室气体有关而且对剩余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十分敏感。这本身就是建立在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共识之上的,只是“程度问题”需要进一步科学探讨“分配问题”需广泛协商。毕竟那还是一个全球都在讨论“全球变暖停滞global warming hiatus”的年代,就像这个访谈

里,钱维宏 教授错误的判断:全球气候正处在变冷的边缘之后就要开始一个降温阶段。比如说,“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的因果关系”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丁院士的判断是错误的。

二、我的依据包括丁院士做过的黄土研究,我了解到的多指标古气候研究、当前的前沿观点、IPCC的论

述、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的论断等,基于个人学识认为,丁院士 这个十多年前的判断是错的。

虽然在21世纪之交时,温室气体和全球变暖孰因孰果也是被广泛争论过的问题,但最后大多数科学

家还是达成了共识:温室气体是因,全球变暖是果。在后来2024年的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和2024年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科学基础报告里,都做出了

类似的表述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置信度大于95。

我知道会有人反对这个科学论述,任何一个学术观点 都会遇到反对的声音,这很正常。

而且科学观点没有主不主流,只有正不正确。

有没有可能,全世界的同行都错了,丁院士是对的呢?有可能,完全有可能。

是不是也更有可能,参与写作和审核IPCC报告的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世界科学家是对的,丁院士在这个问题上错了呢?

历史会给出正确的回答,就像历史给钱教授的判断做了回答一样。

我说了也没用不是吗。特别说明:这篇文章主要就是写给云看的。某人解释不了某些问题然后就搞人身攻击,搞完

之后紧接着拉黑,这一套玩的真溜啊!

摘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气候变化议题是西方国家站在道德高地,用于打压发展中国家发

展的工具。但今天我要说的是这个道德高低也是站不住脚的。

三、气候变化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太多的数据与事实交叉证明,气候变化的数据被伪造,气候变化的后果被夸大,而罪魁祸首就

是气候变化强烈利益相关的披着科学外衣的政治团体——IPCC。在第六次报告中,IPCC给出的气

候变化数据与历史物种分布不符,与古代气候文字记录冲突,气候重建数据相互抵触,核心结论更

是与所有第四纪气候研究者给出的结论违背。而在西方舆论霸权下,这些事实大家根本无法从主流

媒体中看到。中文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目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研究领域和利益团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投入。我国现在投入气候研究的资源,未来都会为我们在气候问题上站上道德制高点添砖加瓦,不然的话,我可以不负责任的猜想一下,以后他们的说辞。

四、我们现在不确定二氧化碳是否是全球变暖的真凶,我们还在研究阶段只要我们一直处于研究阶

段,这话就可以一直说,但是雾霾能有效的减缓气候变暖是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你们在节能减

排,这虽然不错,但只是从2到1。我们在释放雾霾,这是从无到有,从边际效益来讲,我们的贡献更大一些,所以请你们拿出更多诚意来解决环保问题。柴静 ?什么柴静,哪来的哈巴狗,我们没

看见呢?”

是不是觉得这不可能,开玩笑,环保少女都通俄了,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但是我想问一下大家,特别是进行低碳研究的同行们,有多少人能够带着批判的思维,阅读甚

至只是简单浏览一下IPCC给出的报告?现在以IPCC为代表的气候变化支持派正在伪造历史气候数

据,夸大气候变化的严重程度和危害,并且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宗教化趋势。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

个人感受到绝大多数IPCC的科研参与者个人接触到的主要是华人圈都表现地非常客观与包容。

当时是2024年一个实验室团队计算结果,只能证明相关性,是一个半定性的

结论。丁院士当时没有完全否定这个结论,不过是认为这个结论不能作为icpp协议的科学依据

已。你可以看最新的丁院士的采访,他是承认相关性的,但是这个相关性的多少是没有定论的。

2024年发布的ip 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为什么制定提供了主要的科学支撑

 IPCC报告提出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要求。风险是灾害本身可能造成的影响减去当地具备的防御能力后所得的差值。面对同样的天灾,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风险更大,贫困人群较富裕人群风险更大。而风险管理,指的就是规避风险的能力。

巢清尘介绍,针对风险管理,中国气象局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逐步建立了集气象风险普查、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风险业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重点开展了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预报和风险评估。近年来,国家气候中心牵头,联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开展了灾害风险普查,总计普查点达62232个。普查数据包括气象灾情以及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等等。综合以上种种数据,便可以确定各地的灾害临界阈值。“确定临界阈值以后,未来,中国气象局将结合降水预报,做出更有针对性的灾害预报,使公众更好地进行应对,这也是进行灾害管理的手段之一。”巢清尘说。

此外,我国气象部门还开展了灾害风险区划研究,攻克致灾临界面雨量、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的关键技术难题,建成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并启动了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实时业务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降低灾害损失、减少人员伤亡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关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和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原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上一篇 2022-11-01 11:59:52
下一篇 2022-11-01 12:00: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