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天是七夕节(哪天情人节七夕)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七月桐荫乞巧》,绢本设色,37×31.8cm×12。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七夕节,又称女儿节、乞巧节、七夕祭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古典中国,先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其中,“七月初七”又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有关。那时,人们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其中,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如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在很多地区,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和丰收的日子。《太平御览》曰:“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


▲[清代]任颐《乞巧图》,纸本设色,34.5×34.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于是,“七夕”成为一个节日也就理所当然。它始于上古,成于西汉,盛于唐宋。《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至南北朝时,宗懔着《荆楚岁时记》说:“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

tōu

)石为针。”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


汉末魏晋,不仅已有七夕,并且形成了一定的风俗。《风土记》载:


魏时人或问董勋云:“七月七曰为良曰,饮食不同于古,何也?”勋云:“七月黍熟,七曰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此曰唯设汤饼,无复有糜矣。”……七月七曰,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拊积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


至唐代,宫中甚至还设有“乞巧楼”,嫔妃、女子在月光下,以五色线穿九孔针乞巧。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便在宫中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南宋]佚名《汉宫秋图》,绢本设色,20×166cm。私人藏品。


两宋时期,将七夕节定为法定假日。京城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末元初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由此可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梦粱录》中的“七夕”条佐证了这一种盛况。书云:


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罗”,孩儿悉以土木雕,更以造彩装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又于数日前,以红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禁中意思蜜煎局亦以“鹊桥仙”故事,先以水蜜木瓜进入。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记也。


▲[南宋]李嵩《汉宫乞巧图》,绢本设色,27×25.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习俗,并没有随着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而中断。在金朝文献中,出现了女儿家在七夕节前夕用金盒种植五类种子(比如小麦、绿豆、豌豆之类),然后在七夕节乞巧时根据种子生根发芽的具体情况,来占卜预测自己的乞巧结果。元代散曲中也有不少关于七夕节女儿家乞巧的细节描写,包括瓜果拜月、彩衣拜礼、管乐齐奏等等。如卢挚《沉醉东风·七夕》云: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明代七夕最主要有浮针乞巧。清代七夕活动主要有浮针乞巧、祭祀乞巧、五生盆。


▲[明代]郭诩《乞巧图》,纸本设色,122×64cm。私人藏品。


在历代传说中,每年七月初七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而在古代中国,牵牛和织女是自然天象中的星宿。



在中国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人们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清代]郎世宁《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之《七月乞巧》,绢本设色,188.2×102.2cm×12。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说文》云:“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随后,逐渐將之将之拟人化。《诗经·小雅·大东》中即已出现对银河及对牵牛、织女的简单描述,却与神话无关。


▲[清代]张廷栋《七夕图》,绢本设色,25×25cm。私人藏品。


至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则显示出牛郎织女相恋相思的雏型。


太史公司马迁《史记》卷27《天官书》中言“织女,天女孙也”,明确地将织女星说成是天帝之女,是一位身份高贵的女神,她和牵牛隔河相对而不能相聚,于是发展出“鸟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岁时广记》转引《淮南子》)的浪漫故事。


▲[清代]袁耀《七夕图》,绢本设色,93.5×42.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据南北朝时任昉所著《述异记》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似乎,这原本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


然而,善良的人们给予了美好的期许,后又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事实上,牵牛和织女即男耕女织,他们的结合可谓中国农耕时期理想的婚姻与生活方式。至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清代]吴友如《长生殿七夕图》,纸本设色,60×32cm。私人藏品。


因为织女原本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于是,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由于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明代]仇英(传)《乞巧图》, 纸本水墨,27.9×388.3cm。台北故宫博物院。


可以说,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因而,唐诗中留存许多吟咏七夕的佳作——如“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句,国人耳熟能详。


太阳系在银河中不过如沧海一粟。


至于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过是诗人的无奈。据天文学家的观测,牛郎星,也就是天鹰座α星与地球相距约17光年,织女星距离地球约25光年,由此可知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是14.57光年——这意味着,织女向牛郎暗送(一束如阳光一般的)秋波,也得14.57年之后牛郎才能收到。而如果牛郎隔着银河向织女说“我爱你”,这个不知织女多少年才能听到?喜鹊搭桥让她们相遇,这个需要多少只喜鹊啊?一只喜鹊身长大约30厘米,而14.57光年是多少米?可以肯定,不止中国的喜鹊不够用,全球的喜鹊也不足10亿分之一。


所以,诗人盼望“金风玉露一相逢”。


珍惜相遇。

珍惜当下。

珍惜爱与被爱,莫让“惆怅佳期又一年”。




添加书艺公社小艺微信,


<
上一篇 2022-06-20 18:24:55
下一篇 2022-06-20 18:29:3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