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刑是什么意思(阿富汗石刑是什么)

2007年,一名现年43岁,叫做萨基内·穆罕默迪·阿什蒂亚尼的寡妇,因被指控和两名男性保持非法关系,并伙同情夫谋杀了自己吸毒成瘾的丈夫,被伊朗的一家法院判处了石刑。

随后,在阿什蒂亚尼的两个儿子以及一些伊朗媒体的奔走呼吁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在很多世界级名人的求情下,最终,阿什蒂亚尼被拉出来接受了

99下鞭挞后改判了10年监禁。

目前,阿什蒂亚尼已经获释,和自己的儿子安稳的生活在一起

要说这个石刑,为何引起了国际社会如强烈的反应,咱们有必要先看看它异常残忍的执行方式。

处刑地会事先挖好一个坑,然后把受刑者捆住双手,摁到坑里,用土将她胸以下的部位牢牢地填埋。

电影《被投石处死的索拉雅》剧照,这个电影的原型,后面会详细介绍

索拉雅穿着雪白的婚纱,半个身子被埋入土坑

把土压实,确定受刑者没有反抗能力后,由多人组成的行刑团开始轮番捡起石头,砸向受刑者,直到将其活活砸死。

而且,这些用来行刑的石块,也都是经过专门挑选的——不能太大个,这样一两下就会把对方打死了,起不到足够的震慑效果。

一般要求个头适中,且带些尖锐的棱角,这样的话,可以尽量延长受刑者被砸死的时间,加剧她死亡过程的痛苦,同时场面也更惨烈,更具震慑力。

至今,确实还有一些地区在国家层面仍旧保留着石刑法,比如前面提及的伊朗,还有阿拉伯半岛的沙特和阿联酋、非洲的尼日利亚、东南亚的文莱,以及重新执政后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甚至,2024年的时候,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还曾经倡议过恢复对通奸罪的石刑处罚,但最终没有获得议会通过。

反对“石刑”的街头行为艺术

非常典型的,当属1977年7月15日,沙特阿拉伯在吉达市女王大厦广场,处死沙特老国王的亲侄孙女,法赫德公主的事件。

法赫德公主14岁的时候通过包办婚姻嫁给了一名40多岁的堂兄做了三王妃(阿拉伯人是平妻制,地位不分先后)。

后来,公主在黎巴嫩上学期间,跟大自己四岁的一位沙特外交官的儿子发展出了感情。

两人私奔失败后被拉上了法庭,按照伊斯兰教法~沙里亚法典,男方被判斩首,女方被处以石刑。

当年,在广场参与行刑的,多数都为公主的亲人。按照老规矩,公主的丈夫冲她扔了第一块石头,然后依次是她的哥哥们和其余男性亲属...

即便多数男人都不忍直接把石头扔向法赫德公主的致命位置,但很快,法赫德公主还是被砸得鲜血淋漓,在坑里不断凄惨的呻吟。

最终,在公主大哥的强烈请求下,执行官同意冲她头部开了一枪,给了这名19岁的少女一个相对痛快的了断。

围观群众中,恰好有一位英国记者将行刑的过程拍了下来。

之后,在记者的回忆、现场照片的基础上,加上后期的模拟情景再现,1980年,以这对苦命鸳鸯的悲惨遭遇为原型的纪录片《公主之死》在英国播出。

纪录片封面

一时间,沙特国际形象大跌。

据估算,当年为了拦截这个纪录片,沙特方面总共花费超过一千五百万美元。

《公主之死》在首播出后不久,就被雪藏了。至今,在网上,人们搜到的,也仅仅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段落。

当然,除了沙特这样在国家层面公然以“教法”名义保留甚至执行“石刑”的情况,还有一些中东国家,虽然法律层面早就废除了包括石刑在内的一系列教法,但那些势力强大的民间宗教法庭,仍旧有可能私下对以女性为主的“通奸犯”,审判和实施残忍的石刑。

比如,2008年,索马里的一名23岁女子因犯私通罪,被当地的部族分子执行了石刑。

整个执法过程中,人们还三次将该女子拖出坑来查看是否死亡。期间,受刑女子家人曾试图营救,并引发了一场小型枪战,导致一名儿童死亡。

2024年,同样发生在索马里,遭遇通奸罪指控的4

8岁男子易卜拉欣,被残忍地处以石刑。

当年现场

当年现场

“石刑”的执行者来自控制该地区一个索马里极端组织。因为行刑方式过于残忍,以致于该组织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一派武装分子坚决要求对易卜拉欣立即执行“石刑”,而另一派武装分子则要求推迟行刑。

现场,由于两派人意见不合,竟然引发了一场小型冲突,导致3名武装分子丧生,5名武装分子受伤。

央视的相关报道

还有,2007年一名17岁伊拉克雅兹迪(中东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非穆斯林,信仰一种带有古波斯拜火教和基督教的元素的宗教)少女阿朵被族人强行围住乱石砸死,只因为她和一个属于逊尼派穆斯林的男孩产生了感情。

雅兹迪人,他们很多为金发碧眼 ,因为信仰多神教,总被当地穆斯林视为异教徒,本身也从不和外族通婚

当阿朵的哥哥和叔叔们参与并指挥石刑的时候,她的父亲报了警,还下跪去请求那些荷枪实弹的军警去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

然而,距离行刑现场不足3公里的驻地军警们,却以公务人员不干涉家族纠纷为由,拒绝了这个绝望老爹的苦苦哀求...

根据后来传出的视频显示,阿朵在被活活砸死的过程中,没有大声嚎叫,非常坚强,

中间有人喊了一声“住手!”,但始终没人挺身而出。最后,

那些把她砸死的人,围着血肉模糊的女孩儿,发出了胜利般的欢呼。

阿朵的死,还引起了一段时间内,周边穆斯林和雅兹迪人的互相仇杀。

视频的最后,人们围着尸体欢呼

2024年,

叙利亚的一名农村少女因使用Facebook,被当地极端组织控制的宗教法庭判处了石刑...

差不多同期,土耳其一乡村也曾经试图对“不守妇道”的女性执行石刑,但因为军警的及时介入,最终没能得逞,组织参与者均被逮捕,吃了一段时间的牢饭。


说了这么多,大家肯定也看出来了,虽然如今的石刑多发生于穆斯林群体,但也并不只局限于穆斯林,比如前面提及的,被穆斯林视为异教徒的雅兹迪人,他们也有用石刑惩来罚那些犯了“严重作风问题”的族人的传统。

其实,如果往源头追溯,我们会发现,用石头砸死罪犯,并非伊斯兰教的独创,最早用石刑的,是中东地区的古犹太人。

在犹太经典《圣经·旧约·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与《申命记》中,石刑曾被多次提及,而且不仅用来惩罚通奸者,也同样适用于亵渎神灵、诱导犯罪和各种恶行人命案件,属于一种常用的处死方式。

在古犹太人看来,石刑的动静大,民众的参与程度高,场面也极具震慑力,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普法教育现场”。

不过,随着古以色列国的灭亡和犹太人大流散时代的开始,在犹太人群体中,这套石刑的传统早就被尘封;反倒是中世纪的欧洲曾经多次发生过用石头活活砸死“异教徒”和“通奸者”的操作。

中世纪欧洲石刑

实际上,诞生最晚的伊斯兰教,只是继承和“发扬”了中东及巴勒斯坦地区广泛适用石刑,并将其写入了教法之中,还对操作流程进行了细化,特别是,借先知之口,把它的执行对象主要框在了“作风问题”和“通奸”犯罪方面。

有关石刑,诞生于公元7世纪的《古兰经》中,并未提及,直到9世纪才问世的,宗教学者穆斯林·本·哈贾吉所著的《穆斯林圣训实录》中,才有了比较明确的体现。

据《圣训》记载,一名被指控通奸的男女被带到了穆罕默德面前。

穆罕默德一连重复问了四次~“你是否已婚”。

在得到了对方肯定的回答后,穆罕默德参考犹太人的法典,遂下达了执行石刑的命令。

行刑时,穆罕默德还为那两人做了祈祷。

虽然《圣训》里极为强调对家庭、道德与荣誉的重视与维护,主张对通奸者进行严惩,但同时也表达了不赞成用石刑滥杀的思想。

作为仅次于《古兰经》的法律渊源,后来,《圣训》中有关石刑处罚通奸者的规定被经法学家发扬到了伊斯兰教法~沙里亚法典中,并详细规定了执行对象和操作细节。

渐渐地,一些部族的长老们开始有意曲解经典中的规定,降低通奸罪的量刑标准,动不动就判石刑,以此提升自己的威望和话语权,维护既得利益。

这导致,到了近代的中东地区,光凭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就可能被判处石刑,而石刑的惩罚对象,也多为各阶层的女性群体。

很多情形下,只要有足够数量的证人去“指认”,被认作“通奸”的女性,就能被宗教法庭要求处以石刑。

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没有科学技术手段做法医取证,完全依靠那些所谓的“目击证人”,导致了很多并没有发生实际关系,只是追求自由恋爱的男女,就这样悲惨的死于集体暴力。

到了近代,随着中东各国自上而下的效仿西方的近代化改革,19世纪的奥斯曼土耳其、20世纪初的伊朗王国、阿富汗王国、叙利亚王国、约旦王国都陆续废除了包括石刑在内的大部分伊斯兰教法。

比如,奥斯曼帝国早在1858 年,就仿照1810 年拿破仑颁布的《法兰西刑法典》,制定了《帝国刑法典》,自此,在官方层面,对通奸罪判处石刑的规定被命令废止。

1920年代,凯末尔革命后,土耳其整个司法体系更是完全照搬了西方模式,建立起了全套世俗化的审判系统。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期,在中东地区,主要针对通奸者的石刑,如同中世纪欧洲的骑木驴,中国民间的“浸猪笼”、“沉潭”一样,仿佛真的已经彻底消失了。

曾经的阿富汗妇女干部

然而,随着20世纪末的宗教回潮,中东地区出现了“伊斯兰法复兴运动”。

在“伊斯兰法复兴运动”支持者的眼中,国家出现的一些危机和不公平现象,都是世俗化生活带来的弊端,西方的价值观和法律体系,污染了纯洁世界。

典型的,就是7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中那个“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口号——掌握了一定群众基础的宗教势力将改革的失败和社会矛盾统统推给了巴列维倡导的世俗化、现代化,鼓励人们重新回归经书中倡导的“纯洁朴素”的生活,去经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而在不熟悉现代法律的基层民众看来,政府的腐败、社会的不公平,以及那有名无实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统统是意图侵蚀和搞衰他们的陷阱。

1979年,伊朗街头,人们开心的手舞足蹈,庆祝国王一家走掉

就这样,民众对现实的失望和对宗力量的巨大期望值,有力地促成了伊斯兰传统教法的“回归”~他们认为,只要重建了伊斯兰世界新秩序,重新按照老祖宗的那套源自中世纪的古老规范过起“纯洁朴素”的生活,就能“再次辉煌”。

即便最终,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伊斯兰革命后,很多伊朗人就尴尬的发现,自己真的很难适应之前无比向往的那种“纯洁朴素”的生活。

伊斯兰革命后,曾经抗议巴列维国王的伊朗女性们再次走上街头,激情抗议新政府有关着装和头巾的宗教法律

另外,更不排除一些披着宗教的外衣,残忍谋取私利的“黑暗审判”。

比如,开口说到的反应伊朗民间石刑的电影,《被投石处死的索拉雅》。

电影的真实原型就叫索拉雅,事件经过也基本跟电影表达的差不多。

(电影中,血泊中的索拉雅在弥留之际,脑子里出现了幻象——和两个女儿在原野上自由的玩耍,然后又被现实里的一声——“这个淫妇还活着”惊醒)。

索拉雅的丈夫阿里想让妻子主动离婚再娶,但索拉雅不同意——因为,一旦男方提出离婚,他就必须把索拉雅的嫁妆还回去;如果女方主动提出,就没有了拿回嫁妆的权力。

而同时再娶一位“平妻”呢,他丈夫又觉得不划算——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巴列维时代一夫一妻制的法律被废除,民间又开始默许

一个男子最多可同时拥有四个妻子的“老规矩”。

可是阿里又负担不起养活两个妻子——按照教法规定,

妻子不分大小先后,都得一视同仁。

那么,干脆把这个“麻烦”的女人弄死算了。

索拉雅唯一一张留下的照片,拍摄于她九岁时

于是,恶毒的阿里就捕风捉影地找了一些“证据”,并贿赂了当地的伊玛目、村长,教唆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他一起指控索拉雅和一个鳏夫发生了奸情,没怎么费周折,就在宗教法庭上把索拉雅判了石刑,当天就拉出来埋在坑里,让她残忍的死于全村人的集体暴力之下。

投石者中,有她的丈夫、儿子(被长老鼓励去砸自己的母亲),甚至是亲爹(她爸被众人逼着扔了一块石头,然后哆哆嗦嗦的抹着泪跑开了)。

而且,长老还威胁同样被诬陷了的鳏夫,只要他狠狠地用石头砸向索拉雅,就能充分证明自己的“清白”~砸得越猛越“清白”。

左伊玛目,中村长,右为鳏夫

好在索拉雅的小姨

扎赫拉

是个见过世面的人,非常有主见,她偷偷地留下了石刑的证据并趁法籍伊朗裔记者法里顿在村内停留的短暂时光,详细讲述了索拉雅被石刑处死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很快,村长就察觉出了法里顿与

扎赫拉

的接触,马上拦住了记者,没收了他的录音机,并把他辛苦录下的所有磁带踩得粉碎,然后心满意足的回家洗洗睡了。

令人意外的是,正当心灰意冷的法里顿准备启程时,

扎赫拉

拿着正版的采访录音带追上了他——原来,她早就料到了会有这样的情形。

现实中的法里顿·萨希布·杰姆(1933~2008)


实际上,目前看,近年来,真正被实施的石刑,几乎都带着私刑的性质,多发生于受极端主义思想影响的中东农村地区和一些战乱的非洲国家。

像前面提及的被投石处死的索拉雅,遭遇的石刑,就属于伊朗民间的私刑。

而自从《公主之死》播出后,阿拉伯半岛就再未传出过有政府站台的石刑事件。

再看伊朗那边,虽然政府层面还保留着石刑,也进行过一些石刑的判决,但真正的执行率还是非常低的,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石刑处死犯人的案例,近年来,相当少见的,大部分石刑的判决,都会被得到缓刑和改判。

但即便如此,长期面临国际社会舆论压力的伊朗政府,仍旧坚持着石刑相关的法律,这其实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和外交方面的考虑——以表明与不畏西方打压的决心,并展示自身强硬的态度和立场。

这就如同当今伊朗女性外出必须佩戴的头巾的法律一样,除了宗教意义,更像是国家规定的一种反西方的“符号”。

德黑兰街头

像开头提及的阿什蒂亚尼案件,伊朗政府最终赦免她的理由就是——“石刑设备不足”,而傲娇地闭口不谈那之前众多国际名人的集体求情。

上一篇 2022-06-17 06:30:12
下一篇 2022-06-17 06:31: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