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下一人(一人之下第三代宝宝)

舌尖第三季终于回归了

今年春节深夜不寂寞

和前几季一样

被拍的商品都遭到了疯抢

这不,在这一季中章丘铁锅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节目才播出没多久

大家都把库存的2000余口铁锅买光

确实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从2024年首播到现在,已经走到了第三季。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舌尖》的确下饭

但是襄阳的美景却的确养眼

《脚尖下的襄阳》

一起来看看吧

古城墙


夏至日,当北回归线的阳光直射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等地时,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的襄阳城此刻也正太阳高照。来自偏远地区的年轻大学生阿柯,此刻正在襄阳西门桥附近的十字路口,等待过往车辆的迅速通过,以便前往古城墙附近的一处小亭,与自己心爱的姑娘见上一面。

作为一个外乡人,阿柯已经在襄阳寓居了三年,也打算将自己未来的小家安在襄阳。初来襄阳时,给阿柯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古城墙。

斑驳的古城墙和现代街市融为一体,城墙下附近的居民迈着悠闲的步伐,仿佛岁月不曾变老,时间依旧年轻。城墙的一砖一瓦,见证了千年中国历史,更是看老了沧海桑田。

北街


距离古城墙两站路的鼓楼,从早上七八点开始直到晚上十一二点,一直是川流不息的人群。
襄阳北街坐落在襄阳城中心——十字街之北。 北连古城墙,南接昭明台,长860米,宽12米——北街的特殊位置注定了它是襄阳古城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襄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

襄阳当地的年轻姑娘阿雯,此刻正与男朋友阿柯沿着北街的阔道,走向一个神秘的去处。没错,北街以美食著称于襄阳,每个襄阳人平均每年至少要逛46.3次北街。阿雯要去的神秘去处,自然和吃有关。

走不多远,阿雯和阿柯便伫立在一个小摊前,阿柯看着阿雯馋嘴的表情,又看了看阿雯日渐丰满的身体,不禁摇摇头,对阿雯说道:“下不为例啊,下不为例啊!”

贪吃的阿雯使劲地摇头,不消半刻钟,阿雯便吃到了她期盼已久的北街红糖饼。

真武山


襄阳城西南二里有龟山,俗称九宫山。因山上建有真武庙,故又有“小武当”“小金顶”“真武山”之称。

宛如三角翠屏的真武山,横亘在襄阳城的西南,从檀溪路南望,她身背绵延的五岭。

伫立山上,危崖高耸,有遗世独立之感。古建筑依山取势,错落有致;百米多长的红墙蜿蜒镶砌在峰侧陡岩,琉璃屋顶闪耀空际。

俗世的情侣都迷信姻缘命运。没错,还是情侣阿雯和阿柯,此刻阿雯要求阿柯陪伴前往真武山一个充满玄机之地。

据说那里的人们都能看透生死。拾级而上,便到了阿雯所迷信的那个地方。

只见台阶两旁,坐着几位仙风道骨的老年人,或是身前摆着太极八卦图,或是戴着一副墨镜,手里盘着两颗锃亮的英雄胆。

未等阿雯开口,号称铁嘴的张半仙便算出了阿雯的婚姻大事,鸡羊不相亲。

此刻阿柯脸上一阵通红,他便是属鸡。天边的夕阳映红了真武山上方的天空,阿雯阿柯站在台阶之上,仔细聆听着“大师”的指点,倔强的阿柯却想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古隆中


距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市区13公里的古隆中景区,此刻恰逢入春,山中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此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景区之中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景点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回顾古隆中景区千年历史,此地文豪云集,多有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凭吊古隆中。“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但是此行前来古隆中的俗世情侣阿雯阿柯,却是为了观看传说中精彩非凡的一台实景大剧——《草庐·诸葛亮》。此刻已经是夜里八点,隆中草庐剧场座无虚席。音乐一起,云幕拉开,传奇跌宕的三国历史惊呆了这对情侣。

三国诗与画,全是国与家,这台实景大剧,再度刷屏了观众的朋友圈

预告

古隆中景区草庐剧场实景大剧《草庐·诸葛亮》将于四月回归,敬请期待哦!

介绍

古隆中景点介绍,敬请收藏!

诸葛亮在襄阳

(一)求学:徙居襄阳,躬耕苦读

徙居襄阳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战乱不断。年少父母双亡的诸葛亮随叔父一路颠沛流离,后徙居襄阳,从兴平元年至建安二年,一直在襄阳城南二里的“南业堂”进一步学习、深造。该学业堂是荆州开立的官学,相当现代的名牌大学。在襄阳孔明结识了刘琦、庞统、徐元直、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一批有志青少年学生。少年孔明在学业堂学主要学习传经世家的家学。此时的孔明一面在学校温故而知新,一面在课余还拜请名师。《襄阳记》中便记载过孔明独拜庞德公床前求学的故事。

躬耕苦读

建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97年,诸葛亮寓居隆中,开始了在隆中长达十年之久的拜师访友,躬耕苦读的生涯。在隆中这十年里,诸葛亮对自己的要求相当严格,白天耕种,晚上则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捧卷阅读。其学习方法,显得与众不同。诸葛亮聪颖绝伦,常常一目十行,“独观其大略”,不搞繁琐的考证,不做寻章摘句的雕虫,从总体上对历史、人物、学问予以把握。在隆中,他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农工算计、医卜星相、兵器机械等均有深入研究。

点睛——知其大略、读其精髓

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求学观点:“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他又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静去浮、精诚刻苦、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是诸葛亮的求学态度。不求甚解、是诸葛亮治学态度。包容并蓄,诸子百家皆可为我所用是诸葛亮用学态度。学生通过了解感受诸葛亮求学的精神和态度,可以在日后的学子中予以融会贯通,借先贤智慧,谋自身成绩。

(二)交友:广交士林,关心时势

广交士林

史籍记载,诸葛亮在襄阳结交的好友有: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庞统、马良以及长辈庞德公、黄承彦等。他们或是同辈志同道合的知己,或虽一老一少,却志趣相投,渐渐成了忘年之交。他们“忘衡对宇,欢情自接,泛舟褰裳,率尔休畅”,常聚一起,畅谈形势,议古论今,品评人物,切磋学问,相互勉励,关系甚为密切。诸葛亮在与“鸿生巨儒,朝夕谈论”的密切交往中,利用“古典毕集,充于州闾”的有利条件,了解、分析形势,摄取知识,筹划着弥乱的方略,等待时变。

关心时势

诸葛亮在隆中除亲广交士林外,还十分关心时势。诸葛亮四处游学与观察,关心当时的政要,体察民间的疾苦,而且虚心向民间的劳动人民学习气象与风俗和各类生活、生产常识。诸葛亮在卧隆中,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并且能够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制定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这既显示了他对纷乱形势的正确认识,深刻的洞察能力,也显示了他精僻的辨析、判断处理能力,也进一步说明了诸葛亮成功的交友观。

点睛——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在当时信息如此闭塞的情况下,能够提出“隆中对”,为刘备谋得三分天下,一方面得益于诸葛亮的战略智慧超群,另一方面则反映了诸葛亮很好的从老师、朋友那里得到了关于天下大势的有效信息。学生学习诸葛亮拜师交友观,对于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有着较大的帮助。

(三)修身:躬耕陇亩、胸怀大志

躬耕陇亩

在古隆中,农耕劳作磨炼了诸葛亮的意志、强健了诸葛亮的体魄,使诸葛亮得以贴近大地、贴近自然,掌握中国农村的底层现状,了解广大民众的生活疾苦。这对诸葛亮日后的惜民力、反奢侈、倡节俭、讲实际等品格和作风的形成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并且,诸葛亮还在古朴聪慧的农民身上学到了许多在经卷上难以学到的知识,比如北伐中原时制作的木牛流马,很可能就是对当时农村的一种运输工具的改进,至少也与他在隆中时曾得到过某位能工巧匠的传授技艺和启发指点有关。

胸怀大志

诸葛亮在从琅琊辗转来襄阳的路途中,耳闻目睹战乱给人们带来的重重灾难。因此,他特别痛恨这种混战。战乱激励他少年立志,寻求统一国家的谋略。诸葛亮在闲暇之余,便经常抱膝鼓琴,吟唱“梁父吟”。“梁父吟”是山东泰山地区的一种古歌谣名。诸葛亮吟唱这种曲调是为思念故乡并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志向,是“情”与“志”的集中反映。诸葛亮一直以来,就拥有着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希望自己能成为像管仲、乐毅那样能够拯衰复兴、济世救民的辅相。

点睛——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通过躬耕苦读,拜师访友,讨论时事,集思广益,谋划统一国家的方略,探索“复兴汉室”的道路。经过几年的酝酿,最后提出了一整套逐步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主张——一个充满现实精神的施政纲领——《隆中对》。其中,诸葛亮在求学修身方面,也有着千古名篇——《诫子书》,而隆中主要景点——隆中书院更是被湖北省纪委等单位分别授予湖北省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诸葛亮廉政勤政教育基地。诸葛亮身上的那种求真务实、勤俭修身、重信守诺、理论实践相统一的求学、生活作风,值得学生深刻学习。

(四)治家:严以持家、俭朴自守

严以持家

在成家立室上,沔南名士黄承彦得知诸葛亮才华出众,品学兼优,就亲自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诸葛亮。习凿齿《襄阳耆旧记》上记载:黄承彦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孔明许,既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这件千百年来传颂的佳事,说明黄承彦对诸葛亮的器重,慧眼识人杰,也表明诸葛亮重才不重貌。而诸葛亮持家“不别治生”,务从简朴;教育子弟,“淡泊明志”,勤奋学习,不过“淫慢”特殊的生活,更是刚直严谨。

俭朴自守

在教育子女上,诸葛亮以身为率,俭朴自守,不营私利,不求资财。诸葛亮反对人死了大讲排场的奢靡之风。他自订终制,要一切务从简朴。遗命死后葬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诸葛亮力纠东汉末年以来的弊风坏俗,提倡俭朴和节葬。即使国务繁剧,诸葛亮对于子侄后辈们的生活、学习,仍很关怀。政事余暇,常加指导,教导儿子要确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努力学习,增广才智,克服一般公卿子弟容易产生的骄奢淫慢和浮华不实的作风,否则光阴易逝,追悔莫及。

点睛——薄酒可以忘忧,丑妻可以白头

诸葛亮不仅求学虚心,治学严谨,修身淡泊,更是拥有一个和谐慈孝的家庭。诸葛亮与黄月英的爱情是千古佳话,诸葛亮儿子诸葛瞻、诸葛怀均是蜀汉后期的股肱之臣,诸葛一门夫妻和谐、父慈子孝,皆是人杰,这离不开诸葛亮严谨、慈孝的治家精神引领。当前社会在高度弘扬社会主义家风,诸葛亮这种严谨、慈孝的家风值得青少年学子学习,也值得相关家长借鉴。

(五)谋国:三顾茅庐,隆中对策

三顾茅庐

刘备三次寻访诸葛亮,才得以相见,见面后刘备坦荡胸怀,把心事和盘托出,表达出对诸葛亮竭诚相待之礼。诸葛亮将早在胸中酝酿成熟的统一天下的谋略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一席话立论之正,发微之精,所显示出来的博学知识和才能,使得刘备肃然起敬。刘备从诸葛亮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和未来,感到诸葛亮真正是自己要寻求的理想良辅,当即便恳切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也因找到了真正的明主,能够大展宏图而欣然应允。从此,诸葛亮结束了在隆中的务农、求学生活,离开了蛰居十年的隆中草庐,受刘备驰驱,走上了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成就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隆中对策

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中所说的一席话,正是名垂千古《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针对刘备“如何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提问,精辟分析当时形势,提出先取荆州、益州,内兴改革、外结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进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而这也是诸葛亮在隆中躬耕苦读,拜师访友,讨论时事,集思广益,谋划统一国家的方略,探索“复兴汉室”道路的智慧结晶。

点睛——卧隆中,谋天下

1800多年前,时年27岁的诸葛亮以他在隆中躬耕苦读积累的学识,以及敏锐的政治视野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准确研判出以刘备为首的蜀国诸雄最终会战胜诸强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方势力。正是依靠过人智慧,才有了后来的三分天下,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因为诸葛亮而改写。学习诸葛亮“隆中对”所包含的“三分天下”谋略智慧,不仅利于学生成人成才,也是对学生成长的一大激励与促进。

(六)治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他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死后,刘禅幼弱,政无大小“咸决于亮”。那时,正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存亡危急之秋”。诸葛亮忠公体国,励精求治。外连东吴,南抚南越,内立法度,科教严明。南中平定后,又督率三军北伐中原,对个人的安危得失和成败利钝从不计较,把一生的精力放在恢复汉室的大业上。《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既是他治国精神的体现,也是后人所经常引用的名言。诸葛亮地位高、权力大,但办事公正,严于律己。他很注重身教,每不耻下问,要群僚勤攻自己的失误。街亭丧师,他上表自贬,以明过错;在五丈原与魏师对垒时,身体虚弱多病,仍“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最终由于辛劳过度,呕血而死。

点睛——亲贤臣,远小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无不表明其治国的劳心劳力;邓艾灭蜀,暗度陈仓,可是当他打开蜀国粮仓钱仓时发现,谷满仓,钱满仓,才知诸葛亮治国高超,百姓富足。《三国志》作者、蜀国旧臣——陈寿更是高度客观评价了诸葛亮治国之才。治大国如烹小鲜,做大事先需名事理,诸葛亮严明法度,赏罚分明的治国精神,值得学生学习。

古隆中景点

1

石牌坊是古隆中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当时的湖北提督程文炳筹资兴建。牌坊为四柱三门楼式结构,青石组装而成,高约6米,宽约10米。牌坊正中的字碑上雕刻“古隆中”三个大字,一个“古”字代表了隆中悠久的历史,而隆中就是指的隆中山。牌坊次间上、下枋雕有双凤朝日、鹿鹤同寿、麒麟送子、赤虎朋寿等浮雕。在左右两侧字碑刻有节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两句话“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石牌坊门柱上还刻有“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此联摘自杜甫《蜀相》一诗。牌坊的背面,背面正中字碑刻有“三代下一人”几个大字,这句话高度赞颂了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的第一人杰。两边的石柱“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出自于杜甫《咏怀古迹》。

2

诸葛草庐是诸葛亮徙居襄阳,寓居隆中的安身之所,也是其躬耕苦读,博览群书之地。在诸葛草庐中,他度过一生中最为充实最为快乐岁月,也实现自身的知识积累。1984年,湖北电视台为了拍摄六集电视连续剧《诸葛亮》,特意在隆中搭建了诸葛草庐。1987年,国家旅游局拨专款20万,在这个外景地的位置,正式重建诸葛草庐。诸葛草庐为仿汉式建筑,土木结构,总面积463.5平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门口正上方的“诸葛草庐”4个字为郭沫若所题写。

3

武侯祠内供奉有活跃在三国时期的荆襄籍文臣和武将,总共有两排,分别有庞统、蒋琬、马良、习桢、向朗、费袆、邓芝、廖化、向宠、习珍、马谡、诸葛均等。从武侯祠内供奉这些人物可以看出,蜀汉政权的建立,得益于刘备在襄阳时期几年的生活,特别是刘备三顾草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荆襄人士看到他礼待贤士的风范,士人纷纷投效,这批士人也最终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同时也说明诸葛亮在襄阳时期广交士林,为后来的蜀汉政权积累大量的人脉资源。

4

孔明琴堂是依据诸葛亮早在隆中时期便拥有抚琴爱好而设立筹建的古韵琴堂。空城计中,诸葛弹琴退司马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诸葛亮的琴艺可谓出神入化,即可抚琴明志,更能听琴识人,连周瑜都不得不佩服。孔明琴堂特设古琴、编钟特色演出,《草庐洒满汉时月光》讲述三国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游客身临其中,饮隆中清茗,听编钟绝响,伴着古乐悠扬,欣赏歌舞曼妙,沉醉于流传千年的智慧传奇,别有一番滋味。

5

隆中植物园,总占面积1200亩,是集科普教育、下榻食宿、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生态旅游园。是襄阳近郊最大的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园区,是森林科普教育和植物生态教育基地,是青少年认识植物、了解自然的理想之地,园内藏有73科323种珍稀树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水杉、红豆杉、拱桐、秃杉、香果树等六种,二级保护树种银杏、大果青扦、峨嵋含笑、杜仲等十种,三级保护植物滴水、日辛、紫荆,楠木等十二种,分片建立了珍稀树木园、荷花池、梅园、竹园等16个专类植物园区。学生在隆中植物园内,不仅开展各项研学拓展,学到丰富的植物学知识,更能回归自然,追溯历史、开阔眼界。

6

躬耕田是一块用以纪念诸葛亮这段躬耕生活的田地。诸葛亮在隆中居住时,和弟弟诸葛均一起开荒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躬耕生活。据史料记载,诸葛亮的躬耕田地位于乐山和旗山之间的诸葛庙冲。1984年,隆中风景区在躬耕田的中间立单檐庑殿顶式亭阁一座,亭上方有“田园淡泊”匾额,亭中是2002年前国家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到访隆中时所题写“躬耕陇亩”碑。碑的背面有明朝诗人吴绶所写《隆中十景诗》中的其中一首《躬耕田》诗。内容是:食力安生业,山前数亩田。雨晴耕白水,春暖放乌犍。东作思无逸,西成望有年。后来持此术,伯业富西川。现在的躬耕田,景区管理人员每一年都会在田地间栽种不同品种的植物、花卉,供游人观赏的同时也增添了宁静淡泊之气氛。

7

隆中书院是研究诸葛亮求学、治学、用学精神的重要场所,集中为我们展现了诸葛亮的一生,从励志成才,勤廉治国和子女教育等几个方面的事迹和思想。隆中书院始建于五代天福年间,当时被称为五灵王学业堂,到了元代末年,广德寺书院迁到隆中后与原来的书院合并统称为隆中书院。现在的隆中书院是1987年由国家旅游局拨款,在隆中书院的旧址上重建的,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3.44平方米。分为序言厅,励志厅,勤政厅,廉政厅,诫子厅,展望厅六大板块。

8

抱膝亭是一处纪念诸葛亮寓居隆中时抱膝长吟的建筑,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公元1888—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在郧襄观察使赵宏恩所修建躬耕亭的位置上重修的。相传此处原有一块大石头,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在闲暇之余会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吟唱山东老家的小调《梁父吟》,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一方面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整座亭阁在绿茵之中,六角形,三檐三层,檐角高跷,造型挺秀端庄。亭内有木梯可登楼赏景,别有一番情趣。亭前立有“抱膝处”石碑一通,石碑上的字是由程文炳所书。

9

草庐剧场位于隆中景区茂密的山林谷地,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500多人,是湖北鄂旅投公司斥资2.2亿建造的目前全亚洲最大的草庐形态剧场。剧场北面青山为屏,西、南两面毗邻大小两座湖泊。中央舞台直径80米,中间设“阴阳鱼”分割,呈太极图造型,暗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圆满”的哲学思想,同时力图还原当年诸葛草庐的情景。而每一组草庐建筑都能随着圆弧移动,并能组成一幅180度的巨大环幕。同时,中央舞台亦能升降,形成流水环绕、舟行其间的动感场面。

10

《草庐?诸葛亮》是由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的主创团队精心创作,湖北鄂旅投公司、襄阳隆中文化园投资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目前国内首部实景话剧。全剧共分《隆中对》、《丑妻吟》、《赤壁赋》三幕。通过采用现代多媒体影像技术和先锋话剧交叉融合的展现形式,从细节入手,重现了刘备“三顾茅庐”踏雪寻才、黄月英入嫁、赤壁火烧连营等多段三国历史,再现了“智圣”诸葛亮传奇的一生。除《草庐·诸葛亮》外,景区还包含石牌坊下的音舞诗画节目《隆中对》、三顾堂前的情景剧《三请诸葛亮》等丰富的文化演出节目。学生观摩草庐剧场,观看《草庐·诸葛亮》,其必然是深受震撼的,不仅利于增加研学旅行的趣味性,更能从艺术展现的角度了解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真切感受一代“智圣”诸葛亮“智”在哪里,“杰”出何处。

11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的纪念堂。现存三顾堂的主体,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由赵宏恩在三顾堂原址上重建的。三顾堂门口的对联写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指的就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则是指著名的《隆中对》。三顾堂的殿堂正中。是一组反映“隆中对策”的玻璃钢群塑像。

12

小虹桥与躬耕田相邻,小巧玲珑,如虹跨溪,横跨三顾堂和躬耕田的中段。小虹桥桥体为拱形,两旁装有雕花石栏板。在《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第二次访诸葛亮不遇,返回时在此桥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黄承彦在风雪中经过此桥,偶见路旁梅花,故有感而发吟唱着“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诗句。可以想见,当年走过小虹桥上就可以看到隆中梅花傲霜斗雪,含笑怒放的景色。而现今游人踏上小虹桥,轻轻的抚摸着桥旁的石栏,仿佛能感受到诸葛亮在隆中所沉积的文化底蕴。

13

腾龙阁位于巍巍隆中山之巅,景区最高处,因诸葛亮号称”卧龙”,又从隆中出山,所以名为:腾龙阁,意喻着诸葛亮从隆中出山并腾飞。阁上终年云雾缭绕,星月相吻。该阁通高34米,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1997年11月破土动工,1998年8月竣工志庆。远远望去,但见是阁高大宏伟,雄壮绝世,飞阁流丹,八檐凌空。注目阁内,但见诸葛精神凸显,诗画琳琅满目,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山色、文化、汉水、帆影共同组成了这处别具特色的人间仙景。

上一篇 2022-06-14 00:05:43
下一篇 2022-06-14 00:05:3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