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抚恤金(烈士赵占英母亲惊动中央)

1982年8月15日,已经死亡多时的陈掖贤,被同事们在家中发现。眼前的一幕,令众人惊慌失措。此事一出,立即引起了当地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陈掖贤死亡事件进行调查。

据当地警方调查,最终确认陈掖贤是“自缢身亡”,年仅53岁。没有人能够想到,昔日的同事,竟然会选择以这种方式离开。

陈掖贤

可能有很多朋友对陈掖贤不是很了解,此人究竟是谁?他的死讯为什么会引起当地领导的高度重视?又为什么在人生的黄金时期,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颠沛流离

陈掖贤,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唯一的儿子。

1929年1月21日,陈掖贤出生在湖北宜昌。在莫斯科留学期间,赵一曼与

陈达邦

产生爱情的火花,很快,这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年轻人就走到了一起。

赵一曼回国时,已经怀上了两人“爱情的结晶”。此时的赵一曼已被组织派往宜昌进行革命工作,而陈掖贤的父亲

陈达邦

却留在了苏联。

在那个困难年代,再加上赵一曼从事的工作比较艰苦,所以陈掖贤从一出生,就开始跟随赵一曼经历各种“坎坷”。

赵一曼和儿子陈掖贤

对于陈掖贤,赵一曼非常疼爱,为了能够让儿子之后的人生不再艰苦、一生安宁,专门给陈掖贤起了“宁儿”这个小名。

但是命运对赵一曼母子二人“实在不公”,自从陈掖贤出生之后,母子二人过的“安宁”生活屈指可数。对于儿子,赵一曼心中始终保留着一份亏欠。但既然这份艰苦的事业是自己选择的,那么她即便是咬着牙,也要坚持下去。至少能够和儿子待在一起,赵一曼的心里感到些许安慰。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疯狂打压,宜昌当地共产党的很多联络地点,都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面对敌人的大肆抓捕,赵一曼不得不带着儿子,从宜昌逃了出来。

陈掖贤

由于当时局势比较紧张,在上级领导的安排下,赵一曼母子在上海、南昌两地来回奔波。对于赵一曼来说,服从上级领导的命令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对于自己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儿子来说,长期跟随自己两地奔波,过着颠沛流离般的生活实在是吃不消。

为此,赵一曼与大哥陈岳云商议之后,便将陈掖贤寄养在大哥家。虽然非常不舍,但是自己所做的工作不但艰辛,而且还十分危险,为了儿子之后能够有一个稳定的生活,赵一曼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

和儿子分别后,赵一曼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去。但是赵一曼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竟然是与儿子的永别。

英勇就义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为了加速自己的“侵略计划”,编造理由,公然向东北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东北边防军却收到了上级领导“不抵抗”的命令。刹那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日本人的阴谋就此得逞。

共产党上级领导惊闻此事,为了挽救东北局势,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斗争活动。而赵一曼也就是在此时,跟随大部队进发东北,支援当地的革命工作。

赵一曼

1935年,赵一曼在当地建立起农民游击队,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赵一曼率领部队在哈尔滨东部地区与日伪方面的敌人,展开了游击战般的对抗,对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赵一曼也被战士们称之为“我们的女政委”,在日伪军眼里,赵一曼成为了“红枪白马”般的存在。

11月的一天,日军不堪当地游击队的侵扰,对赵一曼所在处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活动。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不幸被敌人击中腿部。失去行动能力的赵一曼,因此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能够抓到共产党方面领导级别的人物,是日本人没有想到的。因此,日本人对赵一曼尤为重视,为了能够从赵一曼的嘴里获取有价值的情报,日本人用尽了各种酷刑,但是赵一曼却不为所动,始终没有吐露出任何信息。

“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面对凶神恶煞般的日本人,赵一曼没有丝毫胆怯,在她的心中,始终将保卫民族放在第一位。看到赵一曼态度如此坚决,日本人继续加大了审讯力度,然而都无济于事。

12月13日,受尽各种刑罚的赵一曼已经奄奄一息,为了保留其性命,赵一曼被日本人送进了当地医院进行监视治疗。

在住院期间,工作人员被赵一曼的事迹所感动,冒着生命危险,帮助赵一曼逃脱。然而很可惜,赵一曼在逃跑途中再次被日本人抓获。

之后面对赵一曼的,又是“无穷无尽”的折磨。赵一曼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那份坚贞不屈,日本人没有从赵一曼身上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久而久之,日本人已经放弃了赵一曼这条线索,最终决定将她处死示众。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历经长达九个多月的折磨后,英勇就义。在刑场上,赵一曼将一封写给儿子的遗书交给一名日军军官,希望能够转交给自己的儿子。

命运坎坷

赵一曼牺牲时,陈掖贤也不过只有七岁,关于母亲的消息,他全然不知。和同龄的孩子一样,陈掖贤此时正处于一个天真的孩童时期,但由于坎坷的命运,陈掖贤的内心从小就产生了不一样的变化。

在大伯家生活的时间里,虽然所处的环境要比之前颠沛流离要好,但这毕竟是在别人的家里,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导致陈掖贤从小的性格就变得比较孤僻、内向,丝毫没有一个孩子该有的那种天真和活泼。

陈掖贤

随着陈掖贤渐渐长大,他身上的症状也愈发明显。在生活中,由于常年没有父母的陪伴,陈掖贤越来越不自信,时常会感到自卑,在同龄人的面前,陈掖贤始终自认为“低人一等”,受到委屈也没人能够倾诉,久而久之,陈掖贤的性格开始变得“异样”。

要知道,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来说,缺失父母的陪伴,的确过于“残忍”。

新中国成立后,赵一曼的事迹开始被大家知晓,对于这位至死不屈的女英雄,闻者无不悲伤落泪。在姑姑陈琮英的帮助下,陈掖贤对于母亲赵一曼也有了了解。对于陈掖贤来说,“赵一曼”这三个字显得既熟悉,却又是那么陌生。

当看到母亲牺牲前留给自己的“遗书”时,陈掖贤最终还是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积压在自己内心多年的委屈,在这一时间全部发泄了出来。

赵一曼写给儿子的遗书

书桌前,陈掖贤握着母亲“遗书”的抄写版,久久无法平静。陈掖贤拿起一旁的钢笔,蘸着墨水将“赵一曼”三个字刺在了自己的手臂上,也许,陈掖贤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母亲。

陈掖贤作为赵一曼烈士唯一的儿子,相关领导也对他重视起来。为了表达对烈士家人的敬意,当地政府专门为陈掖贤发放了一笔“烈士抚恤金”,但是陈掖贤却表示拒绝、坚决不要,并且一直都没有办理烈属证,更没有享受过相关的优待。

陈掖贤逐渐长大,他的未来该如何规划,已经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亲人们对他的关注和照顾变得多了起来。

最后,在亲人们的帮助下,陈掖贤得到了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的机会。毕竟当时的大学生还比较稀少,陈掖贤毕业后能够拥有不错的发展前途。

1956年,陈掖贤没有辜负亲人们的期望,顺利从中国人民大学外语系毕业,但是他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为外交官。

由于陈掖贤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不善与人交谈的缘故,组织上认为陈掖贤不适合从事外交事业,便将其安排到北京工业学校担任教师。

虽然没能成为外交官,但是当一名教师,对于陈掖贤来说也是能够接受的。毕竟这算得上是一份“铁饭碗”,日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眼看美好的未来正在等待着陈掖贤,但是事情的发展却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

落魄潦倒

在担任教师工作期间,陈掖贤表现得非常“不合群”,也许是过于内向的性格所导致的。他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就固定在了宿舍、学校“两点一线”的状态。不善与人交谈的陈掖贤,基本上失去了与正常人一样的社交能力。

对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卫生来说,陈掖贤也是大大咧咧,丝毫不讲究。

陈掖贤

据陈掖贤当时的同事们回忆,陈掖贤宿舍的混乱程度,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宿舍地面垃圾到处都是,几乎令人无从下脚;床上的棉被已经破烂不堪,依旧在继续使用。在陈掖贤看来,这些生活上的细节,似乎并不值得在意。

为了帮助陈掖贤改变邋遢的习惯,学校领导特意为陈掖贤安排了能力强的舍友。在舍友的不断提醒以及帮助下,宿舍环境才勉强说得过去。但是对于个人卫生,陈掖贤依旧是“我行我素”,旁人拿他实在没有办法。

不仅如此,陈掖贤还有一个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恶习,那就是不能合理消费。也许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关,陈掖贤在对于如何分配金钱上,表现得不尽人意。

陈掖贤(右)和父亲陈达邦

由于陈掖贤的身份比较特殊,所以组织上或多或少会照顾他,所以在每个月的工资上,都会多给一些,也就是每个月69元。大家可不要觉得这69元很少,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按理说,陈掖贤每个月的工资,完完全全够他使用,但是每当月底时,陈掖贤的手里都会非常拮据,以至于要去学校工会接受“救济”,才能够“勉强度日”。这令他的很多同事都不能理解。

原来,陈掖贤对金钱的“概念”十分缺失,是那种手里有10块,就敢花出20块的人。

一次,陈掖贤在经过一家酿酒作坊时,被店中的酒香所吸引,便进去打了二两酒。结账时被告知一共5元4角,陈掖贤丝毫感觉不到贵,一手交钱一手拿酒,满意地回去了。要知道,陈掖贤的这一顿酒,可就喝掉了一名成年男子,近半个月的伙食费。

陈掖贤和家人的合照

就是由于陈掖贤这种“大手大脚”的花钱方式,才使得每到月底出现这种拮据的情况。以至于后来与张友莲结婚后,陈掖贤的这些坏习惯都没有得到改善。

由于陈掖贤和张友莲二人是“闪婚”,所以对于陈掖贤的实际情况,张友莲并不清楚。随着时间的流逝,婚后的张友莲开始渐渐发现陈掖贤的“坏习惯”。

在张友莲的一再劝说下,陈掖贤的个人卫生情况有了略微的改善,但是在“乱花钱”的方面,却是丝毫没有改变。

渐渐地,张友莲越来越无法忍受陈掖贤,不久,二人便离了婚。自此之后,陈掖贤的行为举止越来越“极端”,内心也开始变得“悲观”。

就这样,独来独往的生活,陈掖贤不知道度过了多少天。1982年8月15日,已经好几天没有上班的陈掖贤引起了同事以及领导们的注意。因为之前也有几次这种情况,所以大家并没有担心,只是像往常一样来到他的住所,想要开导开导他。

然而当大家来到陈掖贤的家中时,却发现陈掖贤已经身亡多日。

对于陈掖贤来说,命运似乎有些“不公”,多舛的生活经历,让他的内心逐渐变得“畸形”。这种压抑的心情积压在他的内心多年,最终令他崩溃,悲观厌世,最终选择用这样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结语

听闻陈掖贤遭遇的人,没有一人不会感到惋惜。然而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他的父母,也不在于他的亲友,而在于那个动荡不堪的时期。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当下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毕竟这是许许多多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上一篇 2022-06-11 20:08:48
下一篇 2022-06-11 20:10:3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