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六大基金会)


  新民晚报讯(记者 易蓉)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公益慈善事业肩负着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光荣使命,需要在新时代实现新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上海教育类基金会期盼中的龙头、慈善组织中的头雁担当,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

走过28个春秋,通过上海教育类基金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打造以公信为基础、以资助为导向、以项目为示范、以理念为引领、以服务为支撑、以智力为资源的行业标杆和公共平台,汇聚教育公益行业各方力量,形成助推教育事业发展的奔腾洪流。
  据了解,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于1993年,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由市教委发起成立的市级教育基金会。成立以来,基金会以募集资金为基础,以资金增值为重点,以资助教育为目的,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始终坚持公款、公器、公益的“三公”定位,坚守

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财政性公款和非政府社会组织的“三非”特点,成为行业内募集好、管理好、使用好资金的“三好学生”。自1993年9月至2024年12月底,基金会募集资金(含实物折算)累计共 10.25 亿元,累计增值收入为 6.41 亿元,资助总额为 10.49 亿元,设立并形成了诸多品牌项目,如 “曙光计划”“晨光计划”“阳光计划”“星光计划”“联盟计划”“普光计划”等,有力助推了上海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
  公益慈善事业已成为落实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也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公益慈善组织参与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也面临着文化、观念、组织、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困难和挑战。
  截至2024年初,我国的社会组织已逾80万个,但官方认可的慈善组织仅5400多个,自身也存在发展短板;普通民众参与

第三次分配

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亟待党和政府、媒体、学校、慈善组织等各方形成合力,在全社会形成慈善光荣、奉献可敬的良好社会风尚;相关配套政策及支持措施亟待跟进,公益慈善领域的商业实时快讯为您整理以下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亟待完善,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亟待落实,慈善激励机制和褒奖制度亟待建立健全。
  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基金会积极谋划转型发展,在积极探索上海教育类基金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致力于发挥“头雁”引领和示范效应,为慈善事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链接
  经过28年的探索与实践,基金会在保值增值、项目资助、社会影响、规范发展、内涵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建设有作为、有特色、有担当的基金会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受到了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08年,经

上海市社团管理局

评估,我会成为首批荣获五A等级的社会组织之一,并于2024年、2024年通过复评,再获“五A级社会组织”称号。2008年、2024年,我会连续两次获“上海慈善奖”。2024年,荣获“上海市先进社会组织”称号,同时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系统“

文明单位

”。2024年,被上海市民政局评为上海市品牌社会组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上海集中成立了一批市、区教育基金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上海教育类基金会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为上海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调研数据显示,上海教育类基金会横跨教育与公益(慈善)两大事业,约70%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业务主管。上海教育类基金会整体形成了星状分布、面广量大、类型多元、较为成熟的发展格局,同时面临着两极分化明显、人才流失严重、整体后劲不足、“各自为政”等发展瓶颈。同时,目前上海教育类基金会的捐赠项目主要是学生资助评优、高校引进人才、校园设施建设、文体赛事活动、科研捐赠等方面,系统外拓展项目明显不足。高校基金会发展模式有效挖掘了社会资源,撬动了社会捐赠,助推了各高校及教育事业的整体繁荣;但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客观导致了资助范围相对局限、资助立意相对狭隘、资助体系相对分散,削弱了教育领域社会资源“第三次分配”的整体成效。
  因此,建立上海教育类枢纽型社会组织,以交流促合作、以联合促发展、以协同促优化,破解行业普遍存在的“卡脖子”问题,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服务上海教育

高质量发展

,已日渐成为上海教育类基金会的普遍呼声。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在全市教育类基金会探索枢纽组织建设的过程中,有条件、有基础、也有使命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充分发挥“身份优势”“平台优势”和“机制优势”,结合基金会自身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助力上海教育类基金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
  具体路径例如:以传诵“人民教育家”于漪为核心,多举措、多渠道助力教师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人民教育家”于漪这面育人旗帜,立足于漪教育思想的整理、研究与传诵工作,从经费、队伍、机制等多方面着手,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基金会出资设立了“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专项,从源头入手,落实相关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在基金会的推动和资助下,依托

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

,组织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市北中学、

杨浦高级中学

等高校教授、骨干教师的研究资源,出版了《于漪全集》《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于漪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概要》等一批专著;牵头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市师范院校,提前部署于漪教育读本进校园、进课堂、进教师培训等相关工作;基金会还依托自有宣传阵地,在基金会会刊、官网开辟了“教师心语”“名师谈教育”专栏,刊登于漪老师近50篇文章。
  以支持复旦大学“玖园”项目为抓手,助力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设,基金会作为社会力量的一方,参与《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建设,对该项目予以5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与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复旦大学形成合力,助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青少年课外教育基地建设。对“玖园”二期工程予以500万元专项资助的基础上,基金会依托自有公募平台,积极发挥枢纽联合作用,携手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复旦大学校友会、上海民盟同舟公益基金会、浙大校友总会等共同发起了“点亮一颗星 闪耀玖园星空”小额众筹计划。基金会作为平台枢纽,积极链接各联合发起方及支持单位,形成了“大额小额齐头并进、政府学校携手共建”的筹募新局面,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参与人数超2000人,募得善款逾人民币130万元。
  进入新时代,基金会进一步明确“服务”功能是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发展大局、服务社会治理、服务政府、服务群众、服务同行的枢纽平台作用,积极为同领域内的社会组织搭建交流平台、反映共同诉求、整合有效资源、优化发展环境。
  基金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发挥智库作用。在理事长王荣华的领衔下,申请了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特别委托课题《上海教育类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研究》,研究探索本市教育类基金会的发展路径及未来发展方向,发挥枢纽型教育类基金会集聚、辐射、示范引领作用。


上一篇 2022-03-12 22:04:45
下一篇 2022-03-12 22:05: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